本文目录一览: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抱冰握火《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仇非上旦也。苦身劳心,夜以继日。…冬常抱冰,夏还握火。”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篇一:李牧袋怯迷匈奴 公元前244 年某日清晨,赵国北疆雁门关外,尘土滚滚,旌旗飘扬,鼓角激荡。善征好战的单于统率的15万匈奴骑兵,发起了对中原赵国的掳掠战争。 “嘿嘿,李牧(?—前228 年)这个懦夫,今天再想把脑袋缩在衣领里高悬免战牌可不成了。
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陶母退鱼的故事算是一个典故,原文怎样说
1、陶母退鱼是典故,叫“陶母封鮓”。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翻译: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
2、陶母退鱼的故事是一个著名的典故,被称为“陶母封鲊”。原文记载陶侃年轻时曾担任管理河道和渔业的官吏,他曾将一坛腌鱼作为官府的物品送给母亲。
3、有一次,鱼汛到来,陶侃指挥渔民连夜捕捞,捕获了很多鱼。陶侃看着那活蹦乱跳的鱼,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贫困的母亲,于是派人送了一罐腌鱼回家。管鱼的官员送点鱼回家,这在当时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没有想到,一天之后,腌鱼又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
4、译文:晋代陶侃年青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官员,他将一些腌鱼送给母亲。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
5、本故事是说世上的父母 ,都希望子女孝敬他们 ,但孝敬要正当。把公家的财物赠送给父母,这是不应该的,陶母拒收一坛腌鱼,并回信严肃地批评儿子,这是母亲教育有方。字词解释:陶公:名陶侃,字士行,晋浔阳人,陶渊明的曾祖。少时:青年时代 鱼梁:在水中筑堰用以捕鱼的一种装置。
6、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历史典故大全(简短)
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典故:汉高祖刘邦从汉中出兵要攻打项羽的时候,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韦编三绝(孔子) 典故:孔子晚年喜欢《易经》,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
炎黄子孙:约在四千七百多年前,黄帝(号轩辕氏)与炎帝(号神农氏)联手击败了九黎族的蚩尤,蚩尤被俘后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又战胜了炎帝的部族,两个部落逐渐融合,形成了华夏族。因此,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
以下是几个小学生必备简短有趣的历史典故:高山流水 典故内容:春秋时,俞伯牙善于弹琴,而钟子期是唯一能听懂他琴音的人。伯牙弹琴时,志在高山,子期便说:“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又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便废琴终身不弹。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匡衡因家境贫寒,无力购买灯油,晚上学习时就在自己家的土墙上凿了一个洞,借着邻居家的灯光读书。有时,他还会到有书的人家去帮忙,以此换取阅读的机会。正是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让他在汉元帝时期最终成为太子少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