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2、司马昭怎么死的?三国司马昭简介
- 3、司马炎之父:晋文帝司马昭,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成语
- 4、司马昭是谁?
- 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
- 6、“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指的是什么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寓意: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
歇后语是司马昭之心 —— 路人皆知。该歇后语比喻阴谋、野心非常明显,不须解说。多用于形容政治方面的阴谋和野心。该成语在句中多作分句,也作定语,或独立成句。含贬义。成语出处: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意思是比喻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拼音是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见于《汉晋春秋》。《汉晋春秋》记载,魏帝曹髦在位时,大将军司马昭专权,图谋夺取帝位。
司马昭在哥哥司马师病重去世后总揽大权,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做皇帝,曹髦说“司马昭的心思,路人都知道”,就是说司马昭想篡位做皇帝的野心太明显啦。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成语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野心非常的明显,每个人都知道。 司马昭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大臣,在他父亲司马懿和他哥哥的影响下,极力的发展自己司马家族的势力,一时间权倾朝野。
司马昭怎么死的?三国司马昭简介
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葬在崇阳陵,数月后司马昭被谥为文王。他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建立后他被追尊为文帝,庙号太祖。简介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郡温(今河南省温县)人。
咸熙元年三月丁丑加为晋王。咸熙二年,司马昭病死,时年五十四岁。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咸熙二年,司马昭病死,葬在崇阳陵,数月后司马昭被谥为文王。他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建立后他被追封为文帝,庙号太祖。
司马昭是病死的。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葬于崇阳陵。九月,司马昭被谥为文王。十二月,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昭被追封为文帝,庙号太祖。司马昭早年随父司马懿抵御诸葛亮伐魏,多有军识。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为大将军。手握兵权,专揽国政,并阴谋代魏。
司马昭中风病死的。司马昭(211年-265年),字子上,河南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之子。三国时曹魏后期权臣,政治家和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晋武帝司马炎之父。司马昭继其兄之后掌握曹魏政权长达十年。
司马炎之父:晋文帝司马昭,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成语
1、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讨伐司马昭,被其党羽刺死(见司马昭弑君),而司马昭未受追究,后来更被封为晋王,死后其子司马炎篡魏自立(见魏晋禅代)。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2、年,魏国灭蜀。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大举进攻吴国,吴国投降。西晋统一南北,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这也成了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出处,寓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
3、五月初六夜里,使冗从仆射李昭等在陵云台部署甲士,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愤慨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我不能坐受被废之辱,如今亲自率领你们去讨伐他。”王沈、王业急速将此事告知司马昭,司马昭召护军贾充等作戒备。
4、年,在曹髦被弑杀后立曹奂为帝。其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265年病逝,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后,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司马昭在历史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名字常常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成语联系在一起。
司马昭是谁?
1、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曹魏后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昭继其父兄的事业,消灭蜀汉,基本上完成了取代曹魏。其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文帝。
2、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
3、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早年随父抗蜀,多有战功。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
4、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杀曹爽,司马昭吓得睡不着。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
司马昭杀曹髦后,又立曹奂为帝。到司马昭儿子司马炎执政时,于咸熙二年(265年)废曹奂,自立为帝,建西晋。从此,后人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来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或野心。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典故】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明帝曹睿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原句如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司马昭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是魏国的大将司马懿的儿子。魏明帝死后,魏国军政大权落入司马家族手中。
成语典故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为某人的心思、企图已经显然、被人公开地知道了。故事发生在魏国时期,当时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掌握实际的大权,但他一心想要篡夺魏帝的皇位。魏帝非常气愤,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指的是什么事?
指的是司马懿活着的时候,司马家族就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可是皇帝还是曹操的后人。司马昭当权以后就一直想方设法废除曹氏家族的政权取而代之,而当时的民众也都知道司马昭心怀鬼胎想要废除当时的皇帝的皇帝曹髦,这才有了司马昭路人皆知的名言。
司马昭在哥哥司马师病重去世后总揽大权,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做皇帝,曹髦说“司马昭的心思,路人都知道”,就是说司马昭想篡位做皇帝的野心太明显啦。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语,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及其兄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势力权倾朝野,其篡位野心人尽皆知。其党羽曾刺死魏帝曹髦。其子司马炎后来篡魏自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由于事先有人告密,司马昭早有准备,所以曹髦的人马倾刻间被瓦解,曹髦也被杀死,年仅20岁。司马昭杀曹髦后,又立曹奂为帝。到司马昭儿子司马炎执政时,于咸熙二年(265年)废曹奂,自立为帝,建西晋。从此,后人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来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或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