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兵府制的建立者是谁

你想问的应该是府兵制吧 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府兵制源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这政策明显地带有民族隔离的色彩。

中国古代兵制之一。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府兵本泛指军府之兵。北魏在六镇起义后分为东西魏。为了与东魏相抗衡,西魏宇文泰于大统八年(542)把流入关中地区的六镇军人和原在关中的鲜卑诸部人编为六军。

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年(590)下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这是个划时代的改变,标志着兵农合一的完成,但府兵本身归军府统领的组织系统不变。分布概况 由于废置不常,唐代军府总数也有增减,较多时有六百三十三府(一作六百三十四府)。

府兵制的开创者宇文泰,八柱国之首,一代无冕之王

1、柱国是对府兵制最高统领的称呼。府兵制始创于西魏时期的权臣宇文泰,死后被追封周文帝。宇文氏号称是炎帝后裔,被鲜卑族奉为首领。 宇文泰将进入中原的三万人,任命了十二名将军,成为十二军。542年,宇文泰将十二军按照周礼六军进行改造,变为六军。

2、宇文泰创立府兵制,其实也是迫不得已,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和大家介绍过,这个西魏的权臣宇文泰掌控着西魏的政权,但是东魏有一个跟他一模一样的权臣掌控着东魏,双方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开战,宇文泰也不过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所以才创立了府兵制,也算是特殊事情的特殊应对方式。

3、“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其中宇文泰总领百官,督中外军,为柱国之首,广陵王元欣则是因西魏皇族地位尊崇而挂名,其余六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共12个大将军,分掌禁旅。

4、八大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杨广外祖父),侯莫陈崇。其中宇文泰首创府兵制,元氏则是因地位尊崇而挂名,实际上是为六柱国,正合周礼治六军之意。 六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所以有十二大将军了。

5、八柱国是西魏的。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宇文毓和杨坚岳父,李渊的外祖父),侯莫陈崇。其中,宇文泰首创府兵制,虽说是柱国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

6、宇文泰既是八柱国之首又是西魏的实际掌权者,本身权力就是最大的,总领军事、政治等西魏各项事务,另外七柱国都归他管理。而元欣作为八柱国之一则与宇文泰正好相反,因为他并不掌权,柱国大将军这个官职对于元欣来说就是一个虚职,位高无实权。

府兵制简介

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唐太宗时期大力发展,使其完备。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府兵制简介 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西魏时创立,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制历西魏、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北魏在六镇起义后分为东西魏。

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全国的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一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

府兵制的简介 府兵本泛指军府之兵。北魏在六镇起义后分为东西魏。为了与东魏相抗衡,西魏宇文泰于大统八年542把流入关中地区的六镇军人和原在关中的鲜卑诸部人编为六军。次年与东魏作战,败于洛阳邙山,损失很大。为了补充和扩大队伍,以后几年不断收编关陇豪右的乡兵部曲,选任当州豪望为乡帅。

早期唐朝军队沿用“府兵制”。以班田制的农户为基础,于天下各道、州、县要冲设军府六百三十四所,总称折冲府,依编制规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长官折冲都尉(正四品),副长官左、右果毅都尉,在府下设有团(又称营),官校尉,团下有队,设队正,队下为伙,设伙长。

而府兵制下的唐朝军队皆有府兵和兵募两部分组成。具体来说,在全国设立军府,也就是折冲府,军府内的成年男子平时农耕,在一定的时间里前往宿卫京师,战时出征,战罢而散,这些士兵就是府兵,分属中央十六卫,总称卫士。由于府兵在折冲府内皆有田地,收入,所以他们绝大部分都需要自备刀枪剑戟,盔甲战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