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夏朝君王列表及简介
姒相,夏朝君主,姒仲康之子 姒少康 姒少康又名杜康,姒相之子,夏朝君主 姒杼 姒杼,姒姓,名杼,又名宁,姒相之孙,姒少康之子,夏朝第七任王 姒槐 槐,一作帝芬、芬发、祖武,姒姓,夏氏,生卒年不详。杼子,杼病死后继位,夏朝第八位帝王。在位44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禹(文命,前2070年~前2061年)在位10年。姓姒,名文命,鲧的儿子。是黄帝的玄孙。由于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称为“大禹”。他的父亲治水不成而被杀,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后继舜为帝。称国号“夏后”,故称“夏禹”。
仲康,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详, 后羿废黜太康后,立仲康为王。仲康名义上在位13年,实际上仍由后羿专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夺回大权,曾派大司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党羽义和,试图削弱后羿的力量。终因实力薄弱,反被后羿软禁,无力恢复夏的天下。仲康因此忧闷成病而死。葬于安邑附近在位起讫:前2048—前2030年。
夏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夏后氏详细资料大全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称国号“夏后”,故称“夏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王朝封建制国家的雏形 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禹在位45年死,葬于会稽山。启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即位后击败有扈氏的反叛, 巩固了政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制的王朝。太康太康,夏启的儿子,继启为王。
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如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则共十四代、十九王,前后经过了四百余年。禹(文命,前2070年~前2061年)在位10年。
夏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夏朝皇帝少康是怎么复国的揭少康复国的过程
1、少康势力日益壮大,夏朝旧臣也聚集了许多兵马,准备拥立少康。少康在夏朝旧臣帮助下,打败了寒浞。少康进入安邑后,登上王位,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少康重建夏王朝统治后,出现了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故被史家称为“少康复国中兴”,少康也被誉为一代中兴之主。
2、有了方十里之地和五百人之众,少康开始谋划复国。他首先和逃亡有鬲氏的夏臣伯靡建立联系,收抚斟灌氏、斟寻氏被伐灭时逃散的族人,组建、发展武装办量。然后“使女艾谍浇,使季抒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 。
3、少康从小勤学苦练,练就一身好武艺。在同族人和邻近部落的帮助下,少康带领500士兵讨伐寒浞,终于夺回了王位。历史上称之为“少康复国”或“少康中兴”。
4、少康进入安邑后,在靡等人的拥护声中,重新登上王位,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自太康失国,中间历经后羿、寒浞、浇三代,至少康复国,已有40多年了。少康重建夏王朝统治后,在夏朝的另一旧都阳翟重建都城,出现了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故被史家称为“少康复国中兴”,少康也被誉为一代中兴之主。
5、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从太康失国到少康复国,共约六七十年。这六七十年的前二三十年是后羿掌权,还没有夺取王位;后四十年寒促掌权,夺取了夏朝的王位。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今浙江省绍兴县),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这就是越国的启端。21年后,少康病死,葬于阳夏。
6、夏朝皇帝少康复国的过程首先和逃亡有鬲氏的夏臣伯靡建立联系,收抚斟灌氏、斟寻氏被伐灭时逃散的族人,组建、发展武装办量。然后使女艾谍浇,使季抒诱_,遂灭过、戈,复禹之绩。传说女艾是少康之臣,被派打入浇处为间谍,季抒则是少康之子,诱杀_等,都反映了处心积虑、以弱胜强的谋略。
君王姒相介绍,由将军到君王的历史
君王姒相介绍,由将军到君王的历史姒相,姒仲康之子。在姒仲康病死后继承王位,即位后的第28年,被寒浞的儿子浇攻破而自刎。姒相资料 姒相(公元前2005~前1978年)相,姓姒,名相,又称相安、后相。
寒浞杀姒相 姒相是夏王朝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帝王,他少年时代读了许多书,还学会了多种武艺,是一位深通文武之道的少年将军。就在姒相刚刚即位不久,淮水流域的畎夷和淮夷突然袭击了夏后氏的东南边境,杀死了数十名百姓,抢劫了许多牛羊粮食和财物。边情急报传到王都,新王姒相十分震怒。
姒相,夏朝第五任君主。姒相是姒仲康之子。姒相在姒中康病死后继位,迁都于商丘,在位28年,享年52岁。姒相在位期间为了抵御寒浞,由商丘搬到斟灌氏暂住。浇率兵攻斟灌氏,相提前得到消息,率宫眷群臣,搬往帝丘。后被寒浞的儿子浇攻破都城而自刎,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