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投鞭断流是什么意思
- 2、入木三分,风声鹤唳,闻鸡起舞,投鞭断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是什么?
- 3、投鞭断流的典故是什么?
- 4、“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历史典故出自于古代安徽...
- 5、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卧薪尝胆.投鞭断流.破釜沉舟的故事概要不少于100...
投鞭断流是什么意思
1、投鞭断流释义 将全军的鞭子投入长江,足以把江水堵断。形容人马众多,兵力强大。投鞭断流的典故 公元357年,北方前秦(氐族)苻坚自称大秦天王,占据了相当于现在淮河以北及四川等地,并不断向南扩展,与东晋王朝对峙。
2、编号 228 成语 投鞭断流 注音 ㄊㄡˊ ㄅㄧㄢ ㄉㄨㄢˋ ㄌㄧㄡˊ 汉语拼音 tóu biān duàn liú 释义 把兵士的马鞭都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 比喻军旅众多,兵力强大。 #语本北魏.崔鸿《前秦录》。
3、拼音:tóu biān duàn liú解释: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例句:人民解放军以~之势跨跃长江天险。
4、【解释】 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投鞭断流的故事 【例子】 人民解放军以 投鞭断流 之势跨跃长江天险。
入木三分,风声鹤唳,闻鸡起舞,投鞭断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是什么?
1、是淝水之战。投鞭断流 秦王苻坚企图征服南方的东晋王朝。他在全国大规模征兵,当有了80万大军时,他得意地说:“东晋很快就会被我征服了。”可是,许多大臣都认为进攻东晋的时机还不成熟。大臣石越劝苻坚说:“虽然我们现在兵多将广,但晋军有长江天险可守,我们未必能取胜。
2、“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历史典故出自于古代安徽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3、淝水之战。 算是个以少胜多的战役。投鞭断流(苻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苻坚和谢玄)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大举南侵,谢安委谢玄为前锋都督,在寿阳(含寿县)城外以八万兵力,强渡淝水,击败号称百万的秦军,历史上称为“淝水之战”。
4、有关三国南北朝的成语:三顾茅庐、闻鸡起舞、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鞠躬尽瘁、望梅止渴、东床快婿、七步成诗、桃园结义、覆巢完卵、借刀杀人、乐不思蜀、火烧连营、才高八斗、位极人臣等等。简介(节选):投鞭断流 十六国时期,北方氐族的前秦势力最为强大,占领了长江北部大部分地区。
5、三顾茅庐本为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1厘米) 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
6、入木三分体现了王羲之书写的力道之遒劲,后来一直都作为褒义词。人们根据这个故事的情节,就将入木三分理解为书法笔力刚劲有力,形容人们对文章或者事物的理解比较深刻、透彻。
投鞭断流的典故是什么?
投鞭断流 发 音 tóu biān duàn liú 释 义 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出 处 《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示 例 人民解放军以~之势跨跃长江天险。
是淝水之战。投鞭断流 秦王苻坚企图征服南方的东晋王朝。他在全国大规模征兵,当有了80万大军时,他得意地说:“东晋很快就会被我征服了。”可是,许多大臣都认为进攻东晋的时机还不成熟。大臣石越劝苻坚说:“虽然我们现在兵多将广,但晋军有长江天险可守,我们未必能取胜。
投鞭断流的历史典故讲解如下:投鞭断流,意思是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众马多,兵力强大。“仲谋泽洽全吴,孙皓因三代之业,龙骧一呼,君臣面缚,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投鞭断流 [tóu biān duàn liú][释义] 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逼临淝水,准备攻打东晋。东晋派大将谢玄、谢石带领八万精兵抗敌。苻坚轻敌,想凭藉优势快攻,却遭到晋军顽强抵抗,并在“淝水”被晋军打败,前秦从此一蹶不振。后来“投鞭断流”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吾之众投鞭於江,足断其流”演变而出,后用来比喻军旅众多,兵力强大。
投鞭断流的历史典故如下:成语故事 公元382年,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后的前秦皇帝苻坚,准备进攻东晋,为此,他把文武官员召集起来,对大家说:“我当皇帝以来,前秦的国力日渐强大,地盘也由小转大,在北方已没有任何国家敢与我抗衡。但是,南方的晋朝还占据着大片肥沃的土地。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历史典故出自于古代安徽...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历史典故出自于古代安徽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答案】B。解析: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留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故本题答案为B。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在安徽寿县,古称寿州,寿阳。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同源而异归:向西北流者,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三国时,魏将张辽曾败孙权于淝水。东晋时,谢玄亦败苻坚于淝水。是有名的古战场。
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晋,於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淝水之战中,发生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折屐齿的生动典故,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淝水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即出于此。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公元357年,苻坚称大秦天王,灭前燕、前凉及代国,最终统一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王朝。
B项正确,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发生的重要战争。成语“草木皆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的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战。C项错误,牧野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的决胜战。
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卧薪尝胆.投鞭断流.破釜沉舟的故事概要不少于100...
四面楚歌: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以为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于是就慷慨悲歌,项羽泪流数行,最后自刎于乌江边。
拔苗助长 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卧薪尝胆、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 破釜沉舟、项羽前锋军救巨鹿,初战少利,项羽便率大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厉士气。终于杀苏角,虏王离,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