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有什么关系啊
- 2、‘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是三位一体’是怎么体现的?
- 3、关于隋末唐初军队体制的问题。
- 4、隋唐时期的兵制问题
- 5、唐朝初期沿用“府兵制”,收到很好的效果,后期为何要废弃府兵制?
- 6、为什么均田制被破坏后,府兵制就面临崩溃?
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有什么关系啊
均田制使农民得到土地,从而使租庸调制得以维持,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府兵制是府兵自备武器粮食,所以必须要均田制作保障,提供粮食等。
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是三位一体。由于土地私有制→地主追求土地的欲望增强,地主进行土地兼并→国有土地大量流失造成土地地主私有的既成事实(均田制彻底崩溃,租庸调制无法实施)→780年实行两税法(户税和地税、时间固定、人身控制松弛)。
租庸调制则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在唐朝初年,由于天下初定,战争又严重破坏了国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均田制自然可以得到良好的实行。
‘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是三位一体’是怎么体现的?
1、“租庸调之制,以人丁为本”,即以丁为征收单位。从均田制的每丁给田一顷出发,只问丁身,不问财产,规定每丁应纳田租、户调和役庸。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受田后,纳租调并服役,成丁后服兵役。隋朝的“免役收庸”或“输庸停防”只限于五十岁至六十岁之间,唐朝把“输庸代役”制度化,适用于一般力役。
2、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是三位一体。由于土地私有制→地主追求土地的欲望增强,地主进行土地兼并→国有土地大量流失造成土地地主私有的既成事实(均田制彻底崩溃,租庸调制无法实施)→780年实行两税法(户税和地税、时间固定、人身控制松弛)。
3、隋唐时期——封建土地国有制.实行三位一体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
4、在租庸调制度下,“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日租,二日调,三日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
关于隋末唐初军队体制的问题。
1、隋末唐初军队体制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 隋唐的府兵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兵农合一的封建兵役制度。在隋朝以前,府兵和家室、土地自成一个系统,不归州县管理这在战乱不息、军队调动频繁的时期是不可避免的 。但因军人隐匿户口,不纳租税,隋文帝便把军人的户口编入州县,不再实行军民异籍。
2、军人称“卫士”。卫府制度趋于完善,中央集权在军制上得到加强。在皇帝直接统辖下,全国府兵由12卫分领,设立12卫府。每卫府统1军,置大将军1人,将军2人;虎贲郎将四人,虎牙郎将六人。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将十二府增改为十二卫四府,合称十六卫府或十六府(后人习惯上也称十六卫)。
3、隋朝将领宇文述、来护儿等人率领军队就要到了,杨玄感问道:“有什么对策?”李密说:“元弘嗣在陇右统帅着强大的军队,如今可以假称他要造反,派遣使者来迎接您,用这个理由率领部队进入潼关,就可以瞒住广大兵众。”于是带着队伍向西撤退。
隋唐时期的兵制问题
1、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和宋朝时期的募兵制在征兵方式、组织结构和兵员来源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征兵方式:府兵制(隋唐时期):府兵制是一种地方征兵制度,将人口按照户籍分配到各个府州,并由府州政府负责征兵。征兵通常采取轮流制,每户需要提供一定人数的士兵,他们服役期间仍保留家族土地和生计。
2、军事制度方面,隋朝分置诸卫,统率军府宿卫的制度源自西魏北周时的十二大将军制,设置司卫、司武官,统率府兵宿卫宫禁;又有武侯府统率府兵巡警京城,各置上大夫。隋初沿北周之制,隋文帝设置中央管理机关为十二卫,此即十六卫的前身。
3、南北朝时实行府兵制,刘裕便是靠北府兵窃夺皇权,此后削弱了门阀世族的势力;西魏、北周的府兵制是在政府控制的民户中编组军队,使政府军对私兵拥有优势并力图把私兵变成官军。
唐朝初期沿用“府兵制”,收到很好的效果,后期为何要废弃府兵制?
第一,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府兵征点制失去了赖以实行的经济条件。唐朝在唐高宗以后,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而均田制和府兵制相辅相成,农民失去土地就无法生存,四处流亡,而折冲府也没有了经济支撑,无法提供一些武器来训练府兵,因此许多府兵逃散,使得地方缺乏士兵,征防变得十分困难。
唐代府兵制在太宗和高宗统治前期曾经有效地实行,但自高宗后期以至武后时就逐渐被破坏,到唐玄宗统治时终于被废除。破坏的原因:战事频繁、防御线延长、兵役繁重。原来防戍有一定的番休期限,后来常被强留以至久戍不归,导致人民避役,兵士逃亡(兵募也是这样)。府兵地位的低落。
第1个原因就是国家稳定。就知道当时整个国家稳定下来之后,这些军人大部分其实都愿意跟家人在一起生活,所以就想尽办法去逃兵役。这种制度当时规定这些军人服从军役的时间非常久。虽然服兵役可以免交一部分税款,但是除此之外,这些军人仍需要去花钱准备一些武器铠甲,这对于那些士兵来说,仍然是非常大的负担。
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能为皇帝节省军费开支。所谓的“府兵制”就是战时为兵,闲时为农。这个特点可以让皇帝直接掌握兵权,因为一旦有战事,皇帝就能直接给手下的将领下令将他们召集起来。此外,府兵制还能节省军费的开支,因为被派上战场的士兵们是需要自己准备好粮食与马匹的,朝廷不会管这些。
从隋朝到南北朝时期,因为社会混乱不堪,经常会发生战争,因此这时期的府兵制发展速度很快,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府兵制最后到了唐朝时期已经是鼎盛阶段,而这阶段的府兵制有发展到了最好的效果,国家的战斗力也达到了最强。不过,等到后期的时候,因为国家的安定,边关一直都没有发生过战争。
为什么均田制被破坏后,府兵制就面临崩溃?
1、主要原因是均田制破坏既是说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掌握的土地少了,掌握的人口自然也少了,府兵制就没兵源了。
2、破坏的原因:战事频繁、防御线延长、兵役繁重。原来防戍有一定的番休期限,后来常被强留以至久戍不归,导致人民避役,兵士逃亡(兵募也是这样)。府兵地位的低落。唐初承前代遗风,对于卫士比较尊重,但到武后时,番上卫士往往被贵族官僚借为私家役使,导致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辱。
3、A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高宗以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府兵征发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征点制失去了赖以实行的经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