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唐初杰出政治家,曾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曾对太宗说:君主“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还常劝太宗以隋朝灭亡为戒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是魏征“纳谏”的话,唐太宗李世民常用告诫后人,久之成了李世民的“名言”。这句话的含义很直白,就是把一个政权看作“舟”,而百姓是“水”。
战国时,邯郸籍著名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徵列举那些明主和非明主
1、”魏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帝舜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驩兜不能蒙蔽他。
2、’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徵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列举一系列的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事例正反对比,有气势,说服力强。
3、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被软禁饿死;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贵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达。
4、⑴上问⑵魏徵曰:“⑶人主何为而⑷明,何为而⑸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⑹尧清问下民,故⑺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⑻共、鲧、欢兜不能⑼蔽也。
5、魏徵继承了这种思想,并通过太宗运用到了贞观政治中去。魏徵提出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原则在贞观前期的决策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坚持,太宗遇事经常会与朝臣们广泛地讨论。而这也是贞观政治风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成语用法:复句式;作主语、谓语、宾语;用于领导者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兼,不能读作“qiān”。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成语故事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成语故事 篇1 魏征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后任宰相之职,为唐朝贞观名相。
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被软禁饿死;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仁君广泛听取意见,则贵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达。”唐太宗听了,十分赞成。
古人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看来是一点儿也不错的。2)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应当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3)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要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
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 这个成语意思是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
译文:君王之所以耳聪目明,是因为善于全面听取多种不同意见;之所以闭聪塞听,是因为片面听取某种意见。例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应当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要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拼音】[ jiān tīng zé míng,piān xìn zé àn ]【解释】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只听一方面的话容易产生片面性。
唐太宗李世民善听谏言的故事
1、大理少卿戴认为依照唐律,这些造假之人不应判处死刑,极力反对皇者一生气就杀人的做法, 唐太家听以了他的劝谏。赦免了这些人的死罪。
2、犯颜直谏第一谏官魏征的故事 「唐太宗造就了谏官魏征,魏征造就了明君唐太宗。」一朝天子一朝臣,谏官遇上明君方能「谏」。纵说中国有四千年历史,除唐太宗时代出了一个魏征,大谏官实为罕见异常。
3、唐太宗听后发火了,指责他们“附下罔上”。彦博害怕了,下拜谢罪;王珪不拜,说:“陛下责臣以忠直,今臣所言岂私曲耶!此乃陛下负臣,非臣负陛下!”唐太宗听了只好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