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有关隋唐至明清的历史成语典故十个

李渊不敢得罪李密,却又不想去河南,笑着说:“李密这个人如此骄傲自大,我正准备进兵关中,如果一口回绝他,等于平白又多了一个敌人,不如拍拍他的马屁,使他更为骄傲,然后再慢慢观看鹬蚌相争,我来坐收渔翁之利。

现在也有「程咬金三板斧」、「三十六道板斧」、「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等谚语,便出自这历史小说人物 口蜜腹剑 出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百折不挠 成语故事: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

【 典故 】亏杀那苦肉计黄盖添粮草。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 【释义】故意伤害自己的肉体以骗取敌方信任的计策。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欺骗对方 【成语例句】 ◎ 这是敌人玩的苦肉计,只不过这苦肉计的代价是四个小海盗的四条生命。

爱屋及乌ài wū jí wū [释义] 乌;乌鸦。喜爱那所房屋;连房屋上的乌鸦也一并喜爱。比喻由于喜爱某人也连带地喜爱与他有关系的人或物。[语出] 《尚书大传》卷三:“纣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中国成语典故之都是哪个城市

1、邯郸,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孕育了1500多条成语典故。这些成语故事,如邯郸学步、胡服骑射、负荆请罪、黄粱美梦等,都承载着邯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2005年10月26日,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河北省邯郸市举行命名颁牌仪式,授予邯郸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

2、邯郸是成语之乡,拥有至少127个成语典故,其中40余个出自赵国时期,以邯郸为中心。邯郸的成语典故涵盖了各种主题,如战略思想形势、群臣雄才大略、团结上进、形象描写、办事不力生搬硬套、形容见识短浅、待人处事等。

3、淮南是中国成语典故之城,许多故事成为了后世成语的源头,与《淮南子》一书有着不解之缘。1 淮南市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安丰塘、寿春城遗址、淮南王刘安家族墓地等,这些古迹见证了中国古代在多个方面的成就。

4、邯郸,这座中国成语的故乡,孕育了1584条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2005年10月26日,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邯郸共同举行了命名颁牌仪式,正式授予邯郸“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美誉。成语典故文化是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之一,其历史典故广为流传,成语遗址景观遍布各地。

5、中国成语典故之都,是河北省邯郸市2005年10月26日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邯郸举行命名颁牌仪式。重要载体邯郸道是古都邯郸城的中心大道,是秦始皇荀子的故里,是邯郸历史的重要载体。邯郸位于中国河北省,被誉为成语之都和太极之乡。这是因为邯郸地区在成语和太极拳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一钱太守什么意思

1、一钱太守的意思是:比喻值得称赞的廉洁的官吏,或讥讽那些贪官污吏贪财。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清官。相关例句:(1)“一钱太守”和“四尽太守”,已经表明百姓对官员的态度。(2)笔者认为,干部欲争功抢利之时,应该多想想“一钱太守”的故事,也许追逐虚名的心会淡一些。

2、“一钱太守”这个词语的字面意思是“官职名称”,其中“太守”是古代中国分地方行政区划的官名,类似于现在的省长或者市长。而“一钱”则是一种货币单位,相当于现在的1分钱。因此,一钱太守的字面意思是指一名担任太守职务的官员。

3、比喻值得称赞的廉洁的官吏,或讥讽那些贪官污吏贪取“大钱”。刘宠任会稽太守,除苛政,禁非法,郡中大治。朝廷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叟,自若耶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曰:“山谷鄙人,未尝识朝政。他守时,吏索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

4、成语名字:一钱太守 成语发音:yī qián tài shǒu 成语解释:比喻值得称赞的廉洁的官吏。或讥讽那些贪官污吏贪财 成语出处:清·李渔《无声戏》第二回:“成都有个知府,做官极其清正,有一钱太守之名。

5、亲,您好,一钱太守中辞,可以理解为以很小的代价,太守选择辞去官职。这个短语可能被用来形容一个官员或高级职位人士主动放弃权力和职位,追求自由和内心的宁静。实际上,在古代汉语中,“一钱太守中辞”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解释。

重于泰山成语解释及典故

1、【解释】于,比。比泰山还要重。形容意义重大。泰山:我国名山;五岳之首。成语典故 编辑 【出自】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宋·苏轼《制科策》:“天下有事,则匹夫之言,重于泰山。”《东周列国志》六五回:“子鲜之誓,重于泰山矣。

2、“重于泰山”这个成语,形容的是某件事物或某个人的重要性或分量极大。它来源于我国古代对泰山的崇拜,因为泰山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是五岳之首,象征着权威和尊严。 重于泰山典故 这个成语出自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3、重于泰山成语解释及典故如下 重于泰山,像泰山一样重。比喻意义很大或分量很重。泰山:我国名山;五岳之首。出自: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近义词有:彪炳千古、万古流芳,反义词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是褒义成语,偏正式成语;可作谓语;含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