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我国四大名亭的由来?有什么典故吗?

1、四大名亭(Four Great Pavilions),是我国古代因文人雅士的诗歌文章而闻名的景点,它们分别是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杭州的湖心亭。醉翁亭,坐落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

2、我国四大名亭 醉翁亭 在安徽省滁县琅滁山中,为琅琊寺僧智仙所建。

3、兰亭里有曲水流觞亭、右军祠、墨池等景点,“墨池”的由来是,相传王羲之当年用池水蘸笔习书,最后把整池水都染黑了,可见练习书法的毅力之坚韧。中国四大名亭之一醉翁亭 坐落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所作的《醉翁亭记》,后世人颇为赞赏此文。

4、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是:亭名“爱晚”是诗人袁枚改的。据说:袁枚访罗典(时任岳麓书院山长),罗轻其为人,不予接见。听说袁枚认为亭名“红叶”太俗,不若取“停车坐爱枫林晚”诗意改作“爱晚”,遂改。刊于1987年2月2日《华声报》上赵海洲的《爱晚亭与袁枚的诗》一文,即本此说。

有关欧阳修的典故

1、韩琦任宰相时,曾修了一所昼锦堂,是请欧阳修写的《昼锦堂记》,其中有:“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的句子。韩琦得到这篇文字后爱赏备至。几天以后,欧阳修又派人送来了另外一篇《昼锦堂记》,并说“上次文稿有不当之处,可换用这篇文稿。”韩琦再三品味,与上一篇没有甚么不同。

2、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欧阳修轶事典故: 科举之路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1023年和1026年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1030年,欧阳修再次参加礼部组织的春闱,欧阳修名列第一。

3、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在江苏泰州判官任上去世,从此,这个原本没有田地房产和积蓄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母亲郑夫人只得带着儿女投奔远在湖北随州任推官的小叔子欧阳晔。

4、晏殊认为欧阳修当众打脸,非常生气,从此“拉黑”不会说话的欧阳修。欧阳修上司以寇准贬官的典故,委婉地劝他稍稍收敛一些,别整天大嘴巴,这样会遭到贬官的,但欧阳修回怼说,寇准贬官跟宴饮取乐没多大关系,不过是一把年纪了还不知道退隐。欧阳修这么说话,让已经年老的上司无言以对。

5、北宋文坛巨擘欧阳修,晚年自号为“六一居士”。此号引人探求,何以得名?他解释道:“吾家藏书一万卷,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细数之,五“一”而已。但欧阳修风趣地补充:“我,一个老者,也占了一‘一’,故合为‘六一’。

学校凉亭取名及其典故

1、在学校的历史文化中,有一座著名的凉亭——醉心亭。它的故事起源于公元1045年,当时欧阳修先生来到滁州,与琅琊山琅琊寺的主持僧人智仙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了方便欧阳修游览,智仙主持特意在山脚下为他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先生亲自为此亭撰写记文,这就是流传千古的《醉翁亭记》。

2、学校凉亭取名及其典故如下:醉心亭。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山琅琊寺主持 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

3、唐·韦应物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带着这句话,我们还要更加慎重的审视这个问题:对我个人而言,三角亭的典故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

滁州特产“董糖”的典故

滁州琅琊酥糖 起源于明朝末年,以麦面、芝麻、糖为基本原料,焙炒加工而成,故通称面糖。清代,有秦、尤两位师傅,将面糖用糯米汁作包衣,称“秦尤酥糖”,后来,一位姓董的师傅,在原来的基础上把糯米汁多层与面糖折叠,故又称“董糖”。

滁州琅琊酥糖,又名:秦尤酥糖、董糖主打:麦面、芝麻特点:色白、口感细腻、甜酥可口、老少皆宜。麦饭石保健品,位于滁州市章广镇,利用地方特有的非金属矿资源—麦饭石(古载称之为“神石”、“长寿石”、“药石”),经过精加工而成的工艺品。

另外,小宛还善于制作糖点,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这种酥糖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楼牌董糖都是名扬海内的土特产。

另一个典故是关于苏南人和苏北人交流面点制作方法的传说。据说苏南人没有传授苏北人如何制作董糖,而苏北人也没有教苏南人如何制作三刀。三刀的特点是规规矩矩、方方正正,表面镶有一层白芝麻,密实透亮,大方坦然。尽管时间变迁,许多事物都发生了变化,但蜜三刀始终保持原样,以不变应万变。

“蜜三刀是也。”典故二 据说苏南人和苏北人曾经交流面点的制作方法,相互都留下一手,苏南人没有传授苏北人怎样制作董糖。苏北人也没有教苏南人怎样制作三刀。三刀规规矩矩、方方正正,表面镶了一层白芝麻,密里透亮,大方坦然。时过境迁,很多都变了,只有三刀,以不变应万变,老样子。

现今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即为她所作。 但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在过了数年安乐日子后,战乱再起,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南下,各地战火烽起,举家辗转逃难后,家产也尽量流失。战乱过后,全身的日子已过得十分艰难。俗话说得好,祸不单行,此时的冒辟疆却病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