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唐德宗削藩险些导致亡国,为何他仅用一道罪己诏就化解了危机?
唐德宗削藩险些导致亡国,立即颁发了一道罪己诏然后当时的藩王大多数都原谅了他,并且愿意与朝廷和解,因为当时那些反叛的将领们,大多数都是因为他的政策不得不反,当政策改变的时候也就熄灭了造反之心。
诏书中唐德宗坦言自己“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察征戍之劳苦……罪实在予,永言愧悼”,并宣布赦免李希烈(淮西节度使)、田悦(魏博节度使)、王武俊(成德节度使)、李纳(平卢节度使)、朱滔(幽州节度使)等人的一切罪名,“各复爵位,待之如初”。
“罪己诏”是古代的君王在朝政出现问题、国家受到天灾什么的、政权危机重重,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文书。“罪己诏”通常是在三种情况下出现:第君臣犯错、第天灾对苍生造成灾难,第政权摇摇欲坠。用途都是自责,自骂、自悔等。
安史之乱后,唐朝还有一个劫数——二帝四王之乱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二帝四王之乱是指唐德宗时期发生的一系列藩镇叛乱事件。具体来说:背景: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朝虽然表面上恢复了统一,但实际上河北地区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德宗李适即位后,为了重振中央权威,决定对藩镇进行削藩。
唐代宗李豫平定安史之乱的策略 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至公元762年唐玄宗和唐肃宗全部去世之时尚未平定。为了尽快结束乱局,唐代宗决定只追究史朝义的责任,《新唐书·仆固怀恩传》记载:初,帝有诏,但取朝义,其他一切赦之。故薛嵩、张忠志、李怀仙、田承嗣见怀恩皆叩头愿效力行伍。
安西四镇的历史进程
于阗、焉耆、疏勒。安史之乱后,安西、北庭以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虚陆续占领陇右、河西诸州,安西四镇与朝廷的通道中断,然而,四镇留守军队仍坚守各镇。北庭及安西四镇相继陷于吐蕃。9世纪中叶,回鹘据有天山南北及安西四镇。
贞观后,安西四镇时置时罢,军镇变动。永徽元年,唐罢四镇,安西都护府迁回西州。显庆二年,平定西突厥叛乱,安西都护府迁回龟兹,四镇恢复。咸亨元年,吐蕃攻陷龟兹拨换城,四镇再罢。调露元年,王方翼在碎叶镇城建置军镇,安西四镇变为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垂拱二年,四镇再次失守。
安西四镇是隶属唐朝安西大都护府的四个军镇,最初设立在龟兹(今库车)、焉耆、于阗(今和田)和疏勒(今喀什)。公元648年唐朝设立安西四镇。679年西突厥叛乱被唐朝军队联合当地武装力量平定后在碎叶河畔旧城基础上筑碎叶城。
始于贞观十四年(640年)八月,唐军攻克高昌国后,在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遗址)设立安西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