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顾曲周郎成语故事_成语“顾曲周郎”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1、这句成语出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出身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立了孙吴政权。
2、唐代诗人李端的《听筝》诗,有两句道:“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为了让心爱的人多看我几眼,老是故意地弹错)。就是用的这个典故。 后来,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就叫做“顾曲”。歌曲评论家、内行人,就称为“顾曲周郎”。明朝人沈德符撰著的一本专论戏曲的书,书名就叫“顾曲杂言”。
3、元邵亨贞另有《贺新郎》,“顾曲周郎今已矣,满江南、谁是知音客。人世事,几圆缺。” 到此时,顾曲周郎早已全然成了诗词中的典故,不必对三国知道太多,对它的出处也无需溯本追源,不再是具体的人,具体的事,而是一种意象,一种表征,历史与文化彻底融合。
顾曲周郎的成语典故
1、这句成语出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出身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立了孙吴政权。
2、元邵亨贞另有《贺新郎》,“顾曲周郎今已矣,满江南、谁是知音客。人世事,几圆缺。” 到此时,顾曲周郎早已全然成了诗词中的典故,不必对三国知道太多,对它的出处也无需溯本追源,不再是具体的人,具体的事,而是一种意象,一种表征,历史与文化彻底融合。
3、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周瑜,字公瑾,三国时期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外表英俊潇洒,且精通音律,多谋善断,是东汉末年东吴杰出的将领。
4、【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吴国都督周瑜不但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为人足智多谋,而且他对音乐也很精通,有很高的鉴赏能力,就是多喝了几杯酒也照样能够发现演奏者的错误。唐代诗人李端在《听筝》中写道:“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5、顾曲周郎的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出身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立了孙吴政权。孙策死后,周瑜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
6、顾曲周郎”意思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三国时吴国的都督周瑜,字公瑾,当时吴中人们都习惯地称他为周郎。
关于典故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典故如下:余音绕梁 出自《列子》。古代有一个善于歌唱的女子韩娥,她曾经去齐国,半路上没了粮食,就在雍门卖唱乞食,人离去后,歌声依然“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余音绕梁”,指声音回旋不散,后用来赞扬歌声之美妙动听,使人难忘。高山流水 出自《列子》。
匡衡凿壁 故事: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无中生有 故事:春秋时期,大哲学家老子提出他的宇宙论。
关于羊的成语典故:以羊替牛 成语:以羊易牛 拼音:yǐyángyìniú 解释:易:更换。用羊来替换牛。比喻用这个代替另一个。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举例造句:东床已招佳选,何知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望梅止渴 三国时,曹操带兵长途行军,士兵们都很口渴,曹操便说:“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只好用空想来加以安慰。
十个关于春秋时期的典故如下: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