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投鞭断流的主人公是

1、苻坚 投鞭断流 “投鞭断流”一词,多用来比喻军兵众多,实力雄厚。《晋书·苻坚载记》:前秦之符坚,将要进攻晋朝,其下属石越劝说晋有长江之...此棋局,红方数子轮翻轰炸,联合进攻,形容军旅众多,犹可投鞭断流一般。

2、”后人以“投鞭断流”形容军队阵容鼎盛,或实力强大的机构人才辈出等。

3、苻坚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据北魏.崔鸿《前秦录》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心调集百万大军,乘势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中国。

4、苻坚 投鞭断流的故事 东晋初年,前秦的势力日趋强大,苻坚即位后一心想消灭东晋统一全国,他在朝会上就亲征问题听取大臣们的意见。秘书监朱彤坚决支持,而左仆射权翼说晋有长江天险,不能进攻。

5、苻坚轻敌,想凭藉优势快攻,却遭到晋军顽强抵抗,并在「淝水」被晋军打败,前秦从此一蹶不振。后来「投鞭断流」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吾之众投鞭於江,足断其流」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军旅众多,兵力强大。

6、”刮目相看:《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投鞭断流:《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历史典故出自于古代安徽...

1、“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历史典故出自于古代安徽的淝水之战。

2、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留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故本题答案为B。

3、“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在安徽寿县,古称寿州,寿阳。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同源而异归:向西北流者,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

4、淝水之战中,发生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折屐齿的生动典故,脍炙人口流传至今。投鞭断流 公元357年六月,前秦主苻生欲除掉大将苻坚,却被苻坚来一个先下手为强,杀掉苻生,自立为大秦天王。

5、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淝水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即出于此。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公元357年,苻坚称大秦天王,灭前燕、前凉及代国,最终统一北方。

6、B项正确,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发生的重要战争。成语“草木皆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的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战。

“投鞭断流”主人公是谁

1、投鞭断流的历史人物是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典故 出处:“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典出《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

2、苻坚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据北魏.崔鸿《前秦录》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心调集百万大军,乘势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中国。

3、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吹嘘自己的80万大军可以投鞭断流。

开卷有益,背水一战,刮目相看,投鞭断流主人公

1、主人公是苻坚。投鞭断流的历史人物是谁?投鞭断流 “投鞭断流”一词,多用来比喻军兵众多,实力雄厚。

2、是宋太宗赵光义 开卷有益 出处 宋·王辟之《绳水燕谈录·文儒》 太宗日阅《御贤》三卷,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 益,朕不以为劳也”。释义 “开卷 ”就是翻开书,表示读书。比喻读书有好处。

3、鸡口牛后(苏秦)战国时期,苏秦在马岭关向鬼谷子学艺期满后,居沙河十里亭。

4、看来开卷有益真是喻世良言啊,与君一别才三年光景,你已经让我刮目相看了。 这个当年的吴下阿蒙,现如今已经经纶满腹,真让人刮目相看呢。

5、说到这里,苏代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