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鲁国是怎样的一段历史?

鲁国历经鲁公伯禽、考公酋(系本作“就”,邹诞本作“遒”)、炀公熙(一作怡,考公弟)、幽公宰(系本名圉)、魏公晞(幽公弟)、厉公擢(系本作“翟”)、献公具(厉公弟)、真公濞(本亦多作“慎公”),一直都是周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此时的鲁国“奄有龟蒙,遂荒大东。

鲁国的历史大体如下:春秋初诸候分封时,鲁国最强,更强于齐国。但其后逐步衰落。春秋时还算大国,战国时已经消亡。伯禽下传九代到武公九年时,鲁国发生变故,直到后来周宣王立鲁孝公为止。孝公下传两代到隐公、桓公时,鲁国再次发生政变。桓公之后到鲁庄公时期,鲁国多次与齐国发生战争。

鲁国是春秋时期一个有很大影响力的国家: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 鲁国的都城武王发封其弟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经三十六位国君,历史八百余年。国都曲阜,疆域主要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一隅。

鲁国,曾是周朝的璀璨诸侯国,它的历史始于周公的封地。 周公姬旦,作为周成王的弟弟,凭借卓越才能,协助王室平定了武庚之乱后,他选择了离开权力中心,将曲阜这片土地赐予了长子,从而开创了鲁国的先河。然而,历史的风云变幻并未让鲁国长久安宁。 公元前323年,齐桓公鲁静的去世,开启了新的篇章。

孔子去世时,鲁国的国君是﹖

孔子去世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当时正值鲁哀公十六年 鲁哀公(?-前468)姓姬,名蒋,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他为鲁定公儿子,承袭鲁定公担任鲁国君主,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共在位27年。

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亲诔孔子。诔文说:“天不吊,不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左传·哀公十六年》) 哀公二十七年,想请越国讨伐三桓,八月,哀公到了有山氏。三桓攻公,公逃到卫国,又逃到邹国,最后到了越国。国人迎哀公复归,卒于有山氏。

鲁氏应该指的是鲁国国君,孔子是鲁国人嘛,孔子年轻的时候鲁国的国君是鲁昭公,而后是鲁定公,孔子去世的时候鲁国国君是鲁哀公。武孙氏没有听说过。季氏指的应该是季孙氏,与叔孙氏,孟孙氏并称三恒,因为他们三家是鲁恒公的后人,也就是说和鲁氏是同一个祖先。

鲁哀公也深知如此,虽然在权力游戏中败了一城,可国君还得继续做下去。 鲁哀公十一年,长期在外漂泊的孔夫子被季孙肥召回了鲁国。鲁国尊奉他为国老,让孔夫子在家乡颐养天年。虽然鲁国上下都对孔夫子尊敬有加,可国事上却往往忽略他的意见。公元前479年4月,一生郁郁不得志的孔夫子不幸去世了。

昭公之后的定公、哀公都是被三桓逼到国外流亡死去的。鲁悼公以后鲁国渐渐衰落,到第33位国君顷公二十四年(前249年),鲁国被楚国灭亡。 孔子(前551~前479):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后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辅政的国君是鲁定公。孔子刚从齐国归鲁时,阳虎曾主动向他送礼拜见,诱引孔子出仕。孔子用婉转的对答搪塞过去。后来鲁定公和季桓子对孔子的从政志愿,有进一步的了解和信赖,于是在前501年孔子五十一岁时,正式任用他为中都宰。中都宰相当于后世的京兆尹,是国都境内的公邑长官。

鲁国第二十五位国君:鲁昭公姬,鲁昭公弃国走齐

1、鲁昭公,姬姓,名(《史记索隐》作稠,《史记集解》作),鲁襄公之子,母齐归(胡国女,归姓,谥号齐,故称齐归)。 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六月,鲁襄公去世,鲁襄公与胡国女敬归所生之子太子姬子野即位,同年九月癸巳日,姬子野去世。鲁人立敬归之妹齐归的儿子公子姬为国君,是为鲁昭公。

2、鲁昭公弃国走齐,齐公问焉,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奚道至于此乎?”昭公对曰:“吾少之时,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人多谏我者,吾志不能用;好则内无拂而外无辅,辅拂无一人,谄谀我者甚众。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

3、鲁昭公弃国走齐(1),齐公问焉(2),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奚道至于此乎(3)?”昭公对曰:“吾少之时(4),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5);人多谏我者,吾志不能用(6);好则内无拂而外无辅(7),辅拂无一人,谄谀我者甚众。

4、斗鸡中的矛盾只是鲁昭公离家出走的导火索,只是借由这件事情来作为借口,加上之前的种种原因,他最终离家出走了。

5、将国君的军队打的落花流水,溃不成军。鲁昭公吃了败仗,气急败坏的叫道,反了!反了!你们都想造反吗!边喊边跑,一路逃亡到齐国去了。鲁国没有了国君,以季平子为首的三桓家族,继续掌控着鲁国的朝政。他们又立了鲁昭公的一个弟弟,作为鲁国新的傀儡君主,以供他们操纵,这就是鲁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