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书法的发展历程
1、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2、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赵佶的“瘦金体”书法艺术,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书法艺术,金农的“漆书”书法艺术,都是非常富有个性、富有艺术特色的书法艺术,独具一格,开一派风格,对后世影响极大。
3、开始阶段:甲骨文、金文、大篆(商、周)发展阶段:小篆、隶书、草书 (秦汉、三国)成熟阶段:楷书、行书(两晋南北朝、隋唐)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4、书法的发展主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开始阶段:甲骨文、金文、大篆(商、周)。发展阶段:小篆、隶书、草书(秦汉、三国)。成熟阶段:楷书、行书(两晋南北朝、隋唐)。书法字体发展先后顺序是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产生的时间顺序是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列出书法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及名称朝代
先后顺序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隶书始创于秦朝,由篆书发展而来。有秦隶、汉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书法字体发展先后顺序是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产生的时间顺序是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小篆是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隶书是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均匀。草书是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甲骨文,是在殷商时期,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时间先后顺序为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小篆(秦篆):秦朝时期。隶书(秦隶和汉隶):秦汉时期(秦时虽然规定了小篆为通行的标准字体,实则并存“八体”,隶书已形成)。草书(章草):汉魏时期。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年,盛于东晋。楷书:起于东汉,盛行于唐朝。
甲骨文: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金文: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五种书体产生的时间顺序是: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小篆也称“秦篆 ”,产生于秦朝。一直从秦朝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
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文房之印”
1、其中“文”“之印”与此“文房之印”的字体十分相似,应属同时代的风格,又据紫禁城出版社叶其峰先生《古玺印通论》中记载:“故宫博物院藏《怀素自叙草书卷》上钤盖的‘建业文房之印’,罗福颐先生认为:是五代十国的南唐印,后有学者认为此非南唐真迹。
2、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
3、南唐内府的“建业文房之印”;宋徽宗的“大观”、“宣和”、“政和”印;宋高宗的“绍兴”、“御书之宝”印——至书画家周昉、钟绍京、褚遂良、欧阳修、苏东坡、黄山谷、米芾等都有用于书画的鉴藏印。 由于这种风气的延伸和发展,首先在书法作品上出现了款印。款印中有名印、字号印、斋馆阁印等等。
4、纸是文房四宝之一,澄心堂纸产自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徽州。这种纸以其质地细腻、坚韧洁白、光润如玉而著称,被誉为我国造纸史上最好的纸之一。 砚也是文房四宝之一,龙尾砚即歙砚,产于安徽徽州。歙砚以其花纹结构突出、质地上乘而闻名,与甘肃洮砚、广东端砚、黄河澄泥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5、文房四宝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书工具。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 420-- 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四宝品类繁多,丰富多彩,名品名师,见诸载籍。四宝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著称,至今仍享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