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北京古城墙的详细历史

1、内城: 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周长24里,共有9个城门,老北京说的四九城,就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城墙和九个城门,二十世纪70年代因修建地铁而拆除。外城:明代时,正阳门外人口增多,为犯外族的侵扰,1542年刘伯温等即倡言修筑北京外城。嘉靖32年(1553)给事中朱伯辰上书说,城外人口激增,应添修外城。

2、北京城墙最古老的遗迹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尤其是崇文门至东南城角楼一段,是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明北京内城城墙。市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明城墙进行修葺,如今,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已成为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占地约15公顷,包括城墙遗址和城东南角楼,展示了北京城墙的历史风貌。

3、北京古城墙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建成于明代,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历经七个世纪。古城墙的“凸”字形结构,总长60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均为夯土墙结构。如今,古城墙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蜷曲在老地方的二环路。

4、北京古城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代至民国,历经七个世纪之久。如今,古城墙已不见踪影,被二环路替代蜷曲在老地方。古城墙呈“凸”字形,城墙周长60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

“胡同”,是怎么成为街巷的名字的?

1、成为街巷名称:元代市井街道:在元代,“井”和“胡同”都有“市”的意思,由于元朝定都大都,其建筑风格呈现出豆腐块风格,街道布局形成井字结构,因此“胡同”也就和“井”同称为市井街道了。

2、北京的街巷被称为胡同,其起源与蒙古语水井有着密切关联。在蒙古语中,胡同的原意即为水井,其最早的发音为忽洞。现今在内蒙古地区,仍有许多地名以井为名,如赛因忽洞(好井)、哈业忽洞(双井)。在古代,城镇居民的生存离不开水井,因此凡有人居住的地方,必有水井存在。

3、在“胡同”这个名称的形成过程中,元朝的蒙古人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将“胡同”这个称呼带到了北京,作为街巷的名称。随着时间的推移,“胡同”这个名称不仅成为了北京的特色之一,还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4、胡同一词,起初并非特指中国北方地区的街巷,而是源自蒙古语“忽洞”,意为水井。这一名称的转变,体现了文化交融的历史。蒙古语中的“忽洞”发音类似于“胡同”,在蒙古地区,以“井”命名的地名并不少见,如“赛因忽洞”意为“好井”,“哈业忽洞”则意为“双井”。

5、胡同一词源于蒙古族,元代蒙古人将“街巷”称为“胡同”。这一称呼是蒙古语gudum的音译,当时元朝的都城即现在的北京,这也使得“胡同”成为了北方街巷的通称。胡同,又称“里弄”、“巷弄”、“巷”,是指位于城镇或乡村中,主要街道之间那些通往居民区内部的小街道。

东华门街道历史沿革

东华门街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的设立时期,那时它是一个新兴的行政区域。在1960年,它转变为公社的形式。然而,到了1978年,这个区域又恢复了原有的设置,继续发展其独特的历程。1997年,东华门街道的规模达到了4平方千米,人口数量达到了5万。

年设置,1960年改公社,1978年复置。

明清皆为皇城内东南隅的街道。街东之地俗称小南城,又称东苑,有重华宫、崇质殿。景泰年间,英宗废居于此。清代称南长街,又称东华门外南街,俗称南池子,有内务府属库房、衙署。民国初年于其南端皇城墙开辟三孔券门后,此街始于东长安街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