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长沮桀溺耦而耕》记载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时去哪个国时发生的故事?

1、楚国 长沮桀溺长沮(jù句)、桀溺:春秋时,楚国叶(今河南叶县)地两名避世隐者。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

2、当时孔子已经大名鼎鼎,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隐士长沮其实也知道,在这里是明知故问。当子路问他渡口在哪里时,他却说鲁国的孔子周游列国,是圣人,圣人是无所不知的,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不必去问别人,始终没有告诉子路渡口在哪里。弦外之音就是:孔子是圣人,他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救世,不用问别人。

3、春秋晚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积极传播儒家学说,争取当权者的支持,以实践自己“仁爱”和“德政”的治国思想,谁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重用他。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一行在赴楚国负函途中,眼看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前面有一条河流挡住了去路。

4、《史记》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并进行了一番对话:“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据钱穆《论语新解》注:“长沮、桀溺两隐者,姓名不传。

桀溺怎么读

1、桀溺的拼音是:jié nì。桀溺的意思是春秋时隐者,亦泛指隐士。出处,《论语·微子》:“长沮 、桀溺耦而耕,孔子 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屈子文学之精神》:“此二派者,其主义常相反对,而不能相调和。观孔子与接舆 、长沮 、桀溺、荷_丈人之关系,可知之矣。

2、长沮桀溺的读法是:cháng jǔ jié nì。长沮桀溺的释义 指两个在水洼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长、桀,都形容高大:桀通”杰”。沮,低湿的洼地。溺,指浸在水洼中。出处 《长沮桀溺》选自《论语·第十八章·微子篇》,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

3、桀溺读音是jié nì。解释:春秋时隐者。亦泛指隐士。出处:《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宋·范仲淹《知府孙学士见示》诗之五:“篱边醉傲渊明饮,陇上歌随桀溺耕。”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此二派者,其主义常相反对,而不能相调和。

4、长沮桀溺拼音版、注音及读音:文学家:吴筠gāo shì yǒng。 zhǎng jǔ jié nì高士咏。长沮桀溺xián zāi bǐ jǔ nì,bì shì quán qí zhēn。kǒng fù xī xī zhě,zhēng tú fāng wèn jīn。贤哉彼沮溺,避世全其真。孔父栖栖者,征途方问津。

5、长沮、桀溺: 读音chang ju、jie ni。皆隐者,这不是他们的名字,只是代指。 对此,钱穆先生有精彩的解释:“ 长沮、桀溺:两隐者,姓名不传。沮,沮洳。溺,淖溺。以其在水边,故取以名之。桀,健义,亦高大义。一人颀然而长,一人高大而健。 ”耦: 《 说文解字》:“ 耦 ,耒广五寸为伐,二伐为耦。

6、溺的读音: nì,niào。溺的意思:读nì的意思:淹没;沉迷不悟;过分;陷于困境;失职。读niào的意思:同“尿”,排泄小便。溺的笔顺笔画:点、点、提、横折、横、竖折折钩、点、提、横折、横、竖折折钩、点、提,共13笔。

长沮桀溺耦而耕的作品出处

1、“长沮桀溺耦而耕”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踏莎行(赋稼轩。“长沮桀溺耦而耕”全诗《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宋代 辛弃疾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下。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2、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前言】《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词上片主要讲自己归隐躬耕不仅合乎圣贤之道,而且恬静可喜。下片笔锋一转,用反对“学稼”的孔夫子,来进一步说明耕稼之乐。

3、《长沮桀溺耦而耕》这一篇章出自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第十八章微子篇。《论语》是一部由孔子及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的语录集,共四十卷,它的存在不仅标志着汉语文章典范性的确立,而且记录了孔子倡导的“仁”、“礼”和“中庸”等核心政治思想。

4、《长沮桀溺耦而耕》选自《论语·第十八章·微子篇》。《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