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四大妖姬骊姬
- 2、魏征与李世民的典故
- 3、助纣为虐的典故
- 4、挑拨离间的历史故事
- 5、古代有哪些挑拨离间的故事
四大妖姬骊姬
褒姒:周幽王废了申后、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申后带其子奔至外家申国(河南南阳北)。褒姒冷若冰霜,虽然当上王后,儿子伯服也被立为太子,但她却很少有笑容。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征讨戎狄,大胜将军戎,驰戎王为了和睦,将马姬和少姬的姐妹献给晋献公。这两块糖衣炮弹真的打倒了雄才大略晋献公。两姐妹深受晋献公的宠爱。马姬不满足后宫的权势,渐渐的她开始参与朝政,晋国大政慢慢都有了公主参与。无法填补的马姬不满足。晋的继承人开始想出主意。
四大妖姬之首:妹喜 中国古代四大妖姬分别是:妹喜、妲己、褒姒、骊姬。其实四大妖姬也是“亡国红颜祸水”的代表,均是颠覆一代王朝的美艳女子,所谓夏有妹喜,商有妲己,周有褒姒等等!妖姬妺喜妺喜是夏桀(夏朝最后一个国王)的宠妃。有诗称赞妺喜的美丽:“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
四大妖姬除了妲己,还有褒姒、骊姬和妺喜。褒姒是周幽王的第二任皇后,因其艳丽的容貌受到周幽王的宠爱,周幽王甚至为了博得褒姒一笑,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骊姬是晋献公的妃子,她不仅貌美如花,还善于勾心斗角,最终导致晋国内乱。
据说,妺喜是后世红颜祸水的第一例证,此后在三朝间又陆续出现妲己、褒姒、骊姬三人,皆为亡国宠妃。于是,民间把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晋之骊姬,并列称之为“四大妖姬”。夏之妺喜 夏朝,中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共传十四代,十七位君王,延续约471年。
魏征与李世民的典故
一次,李世民因魏征在朝堂上直陈其过而怒火中烧,欲杀之。然而,皇后长孙氏以魏征的直言不讳视为明君之幸,劝李世民虚心纳谏,自此,太宗更加敬重魏征,君臣关系更加和谐。魏征毫无畏惧,持续进谏,他们的合作使得大唐盛世繁荣昌盛。魏征早年曾为太子李建成效力,后被李世民召见。
魏征说: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风前进;但是,水能载舟,同时也能将船弄翻。太上皇(李渊)举义旗推翻隋朝统治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作为君王要时刻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与李世民的故事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他们的君臣关系成为历史典范。魏征的敢言直谏和忠诚精神激励着后人,李世民的虚心纳谏和明智决策也为后世君主树立了榜样。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被用作教育的重要内容,传递着忠诚、智慧和和谐的价值观念。
魏征是唐代有名的谏臣,作为给皇帝挑错的人魏征与李世民之间也是少不了有趣的事情。而这位大臣也更是让李世民爱恨交加。魏征“敢说话”,面对皇帝从不胆怯。李世民的皇位是靠着玄武门事变而夺来的。
魏征早年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
助纣为虐的典故
1、助纣为虐的典故指的是帮助坏人做坏事,给恶势力提供支持和便利的行为。在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中,最有代表性的助纣为虐的案例是《封神演义》中的申公豹一角。在《封神演义》的故事中,商朝的残暴暴君纣王多次被西岐的姜子牙和文王伐犁领导的军队打败,纣王感到非常愤怒和无助。
2、助纣为虐这个成语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留侯世家》。在史书中,司马迁记载了这样一段话:“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纣为虐。”张良是这段故事中的关键人物,他当时劝说刘邦不要在占领咸阳后留恋于秦宫的奢华。张良指出,他们之所以能够进入咸阳,是因为秦朝统治者过于残暴。
3、成语“助纣为虐”的意思是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其中,“纣”指的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据传是暴君。背后的历史典故为:刘邦进驻咸阳后,被秦王宫的富丽堂皇和宫中如云的美女所吸引,便搬入宫中享受帝王生活。谋士张良劝告刘邦,秦二世荒淫无道,残害百姓,百姓才纷纷起义,刘邦才能来到这里。
4、助纣为虐的典故:助纣为虐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史记·留侯世家》,是张良劝刘邦的一段话。张良因功受封为留侯,所以有时用留侯指代张良,是一种尊称。《史记·留侯世家》:“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秦朝末年,刘邦率大军攻占京都咸阳,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就投降。
5、妲己被称为“助纣为虐”的代表人物之一。然而,这并非史实,而是后人为了自己的需求,将事实与虚构相结合而编造出的故事。“助纣为虐”这个成语告诫人们,在面对诱惑时,不应沉溺于享受,而应有远见和担当,为正义和大义而行。它提醒我们,历史中的教训是宝贵的,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借鉴。
6、《国语·越语下》:“无助天为虐,助天为虐者不祥。”助纣为虐:纣王是臭名昭彰的暴君,成语“助纣为虐”, 说妲己不仅荒淫狐媚,而且残忍毒辣,为了满足自己疯狂变态的心理,怂恿纣王设计林林种种令人瞩目惊心的惨无人道酷刑,帮助纣王荒淫残暴。秦末农民起义最后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
挑拨离间的历史故事
群英会蒋干中计 话说三国赤壁之战的初期,有一位小人物,就是曹操的谋略人士蒋干,此人巧舌如簧,自以为非常有本事。曹操领大军南下江南,欲缴平天下,成万世基业。不巧的是权与刘备不答应,欲以少抗拒操之众,操孙两军摆于赤壁,两相苦无破敌良策。
历史上挑拨离间的故事有许多,如:田单守即墨,想除掉燕将乐毅,用的是挑拨离间的手段,散布乐毅没攻下即墨,是想在齐地称王,现当时齐人还未服从他,所以他暂缓攻打即墨。齐国怕的是燕国调换乐毅。燕王果然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乐毅只好逃到赵国去了。齐人大喜,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
抗争是一种较为激烈的应对离间的方式,历史上,廉颇与李牧就曾采用这种方式应对离间。公元前245年,赵国任命廉颇为代相国,率军征伐魏国,攻取繁阳。这时,赵孝成王赵丹去世,他的儿子赵偃继位,是为悼襄王。赵悼襄王受到离间,刚刚上台执政就令乐乘前去取代廉颇。廉颇因此大怒,攻击乐乘。
战国时的将相和,其中有人挑拨离间。三国时期的庞德于禁,共同攻打关羽,唐德请求为先锋后后被人挑拨,他旧主马超在刘备手下,他哥哥也在刘备手下。三国西凉庞德向曹表示,不是关羽死就是自己死,抬棺材去出战。三国大将太史慈向孙策投降,向他请求出外召回旧部。
古代有哪些挑拨离间的故事
1、袁崇焕的故事 袁崇焕智勇双全,皇太极见袁崇焕军队凶猛,便将被俘的太监杨某监于帐中,故意让他偷听到“袁经略有密约,不日即输诚矣”的密谈,第二天又有意将杨太监放跑。
2、古代著名的大奸臣有:庆父:春秋时期鲁国贵族,以挑拨离间著称,先后杀害两位国君,对鲁国政治造成极大动荡,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即源于此。赵高:秦朝宦官,原为赵国贵族,与李斯合谋逼死秦始皇长子扶苏,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杀死李斯,自任丞相,并谋害胡亥,立子婴为帝,最终被子婴诛杀。
3、苏秦给燕易王举了个例子:古时候,有个人的妻子与人私通,打算毒杀这个人。他的侍妾知道了妻子的阴谋,就假装摔倒打翻了毒酒。这个人不明白个中原因,见侍妾打翻了酒杯,很生气,惩罚了侍妾。侍妾故意打翻毒酒,本来是为了保全丈夫和妻子,现在却要挨板子、受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