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华亭鹤唳的典故

1、华亭鹤唳的典故是关于西晋名士陆机的。其相关内容如下:含义:华亭鹤唳指的是华亭谷的鹤叫声,表示遇害人对人生的眷恋之情。另一种解释是,华亭鹤唳就是后悔当官追求富贵,官场受挫的意思。且随缘,去往无心,冷眼华亭鹤唳。

2、华亭鹤唳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这个典故讲述的是陆机在临死前听到华亭的鹤唳声,感到深深的悔恨和哀伤。陆机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陆逊的孙子,才华出众,被誉为太康之英。然而,他因为卷入一场权力斗争,被诬陷谋反,最终被杀。

3、华亭鹤唳的典故 《晋书·陆机传》载,陆机是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县平原村)人。西晋末年卷入“八王之乱”,为成都王司马颖带兵讨伐长沙王司马又(意),兵败,被司马颖所杀。

松江鲈鱼的文化典故

据《后汉书·左慈传》记载:曹操在许昌大宴宾客,他手下有一名叫左慈的方士,能施用“空中钓鱼”的幻术,便叫下人备了一盆清水和一杆鱼钓,当了曹操及众人的面,倾刻间从盆中钓出几尾松江四鳃鲈来,弄得曹操疑信参半,并将刚钓出的松江四鳃鲈,取子牙姜同烧后食用。

松江四鳃鲈的神话故事与历史典故深深融入了当地文化。吕洞宾的点化,赋予了四鳃鲈非凡的起源,他在秀野桥旁的餐馆中,以朱砂绘出两腮的纹饰,使得原本普通的塘鳢鱼变成了四鳃鲈的原型。三国时期,左慈的“空中钓鱼”幻术,让曹操品尝到了四鳃鲈的神奇,这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广为人知。

在我国历史上,赞美松江鲈之作甚多,有千古流传的史藉,又有脍炙人口的诗章,甚至还有美妙的传说。特别那“莼鲈之思”的典故,作为思乡之情的代名词,至今仍广为流传和引用,此典故出于唐代房去龄的《晋书·张翰传》中,刻划了一个因恋家乡鲈鱼脍美而弃官返里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隋炀帝将此鱼称为“金齑玉鲙,东南佳味”。唐代白居易、韦应物等皆有咏鲈鱼的诗作。苏东坡在《后赤壁赋》中写道:“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这使得松江鲈鱼名扬天下。

三国时期的典故中,曹操宴请宾客时,宴席丰盛,但缺少鱼这一主角。曹操为此焦虑,这时佑慈机智地献上一技,他画鱼于墙,吹气使之栩栩如生,这便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松江鲈鱼,因其拥有四个鳃,区别于寻常鱼类。这种鱼在《三国演义》中被赋予了神奇色彩,因其独特性而备受推崇。

产地:我国沿海特产,自古尤以松江(今:上海)所产最为著名。典故:《后汉书-左慈传》有载:“操从容顾众宾曰:今日高会,珍馐略备,所少吴淞江鲈鱼耳。

七宝古镇历史文化

1、七宝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代的文学世家陆机、陆云兄弟。他们是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因才华横溢,被誉为“云间两陆”。然而,他们在晋室“八王之乱”中不幸卷入政治纷争,最终被成都王司马颖杀害。陆机被封为前锋都督后兵败,惨遭诬陷,兄弟二人一同被害,留下了“华亭鹤唳”的典故。

2、上海七宝古镇简介 上海七宝古镇是上海市闵行区的一座历史文化名镇,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该古镇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展现出浓厚的江南水乡风情。历史背景 七宝古镇起源于宋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作为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这里水系发达,古桥众多。

3、上海七宝古镇位于闵行区中部,拥有千年历史,是上海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景点。从漕溪站乘坐轻轨或地铁1号线至上体馆站,再步行至七宝老街。七宝古镇入口处有一座古钟楼,里面藏有丰富的文化建筑,如吊脚楼、牌楼、戏台和众多老字号。七宝老街旁的小河蒲汇塘,连接着康乐桥、蒲汇塘桥和安平桥。

4、上海西南部的七宝古镇,以其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遐迩。这个名字的由来颇为有趣,七宝镇的得名源于公元1008年的七宝教寺,这座寺庙在张泽舍宅扩建后,因皇帝赐额而名扬一时,被誉为郡东第一刹。

松江四鳃鲈文化典故

1、两游世博盛会1926年4月29日,应国民政府邀请,松江四鳃鲈被运往南京,参加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2010年5月3日,松江四鳃鲈再次游入世博盛会,党和国家领导人用来它来招待贵宾。

2、据《后汉书·左慈传》记载:一日,曹操在宴会上说:“今日盛会,珍馐略备,所少者,松江鲈鱼耳。”术士左慈在鱼池边垂钓,当场钓出十尾大鲈鱼,正是奇异无比的松江四鳃鲈鱼,当场烹煮,鲜香四溢。

3、松江四鳃鲈的神话故事与历史典故深深融入了当地文化。吕洞宾的点化,赋予了四鳃鲈非凡的起源,他在秀野桥旁的餐馆中,以朱砂绘出两腮的纹饰,使得原本普通的塘鳢鱼变成了四鳃鲈的原型。三国时期,左慈的“空中钓鱼”幻术,让曹操品尝到了四鳃鲈的神奇,这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广为人知。

4、另外辛弃疾的词中曾多次以鲈鱼和莼菜来形容自己矛盾的心理,有许多名篇中有此典故。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做诗文《江上渔者》,就是有关松江鲈鱼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5、南宋诗人范成大赋有“西风吹上四鳃鲈,雪松酥腻千丝缕”的佳句,对松江鲈的色、香、味尽作了赞美之词。自古以来,前往松江品尝松江鲈的人不计其数,尤其是在清代,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南巡时都曾品尝过松江鲈,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将其誉为“江南第一名菜”。

秀甲园历史典故

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朝皇帝康熙帝第五次进行江南巡游,他的足迹落到了现今松江区的城西中山西路的西塔弄底。在那里,他为当时63岁的尚书王顼龄特别购置了一处房产,这处房产曾属于明朝内阁大学士、松江出身的徐阶的弟弟徐陟。为了表彰王顼龄的贡献,康熙帝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名为“秀甲园”的府邸。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豫园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老城隍庙、豫园商城相连。它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系潘氏私园。豫园始建于一五五九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豫园值得一看。

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

苏州园林甲江南,狮子林假山迷宫甲园林。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前来寻踪、探幽、觅“真趣”,解开当年和尚造假山迷宫之谜。 世界文化遗产—网师园 网师园,地处苏州古城东南隅阔家头巷,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小园极致”,堪称中国园林以少胜多的典范。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号称“匡庐秀甲天下”的庐山,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气候温和,山水秀美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 祁红在红遍全球的红中,祁红独树一帜,百年不衰,以其高香形秀着称,博得国际市场的经久称机,奉为茶之佼佼者。祁红,是祁门红茶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