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三分鼎足的成语故事
解释: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成语故事: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灭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自立为王,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跟随刘邦最多也只能封为诸侯。
鼎足之势 三足鼎立 百科释义 【典故】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释义】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三足鼎立局面: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 。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
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国鼎立三个成语的典故
典故:问鼎中原 公元前1600年,夏桀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建立了商。前1046年,纣王亡国,九鼎为姬发所得,建立了周。前606年,楚庄王到周问九鼎轻重,王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目 一言九鼎 发 音 yī yán jiǔ dǐng 释 义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出 处 《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这九个鼎后来流传至春秋时代的东周王室,并出现楚王「问鼎中原」的故事。这一故事发展到汉代,又有「泗水取鼎」的故事:据说九鼎后来被秦昭王夺走,搬运途中一只鼎掉进了泗水。秦始皇时派人打捞,刚拽出水面,被龙咬断绳索又落入水中——因为秦朝无德,不该保有九鼎。
“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
鼎足三分 人声鼎沸 一言九鼎 三足鼎立 鼎足之势 力能扛鼎 严重九鼎 夏传九鼎 可以和考古发现相印证的是,不少古代文献都把中国开始铸造青铜器的年代定在夏代。
尝鼎一脔 春秋鼎盛 大名鼎鼎 鼎铛有耳 鼎铛玉石 鼎鼎大名 鼎足三分 人声鼎沸 一言九鼎 三足鼎立 鼎足之势 力能扛鼎 严重九鼎 夏传九鼎 可以和考古发现相印证的是,不少古代文献都把中国开始铸造青铜器的年代定在夏代。
三足鼎立的意思和出处
1、“三足鼎立”意思是像鼎的三只脚一样,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居。”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三方对立。近义词:鼎足之势、鼎足三分。反义词:不打自败。
2、三足鼎立的正确解释: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鼎,古代的一种器皿,因有三脚而得此名,三只脚而支撑鼎地站立。国将魏、蜀、吴三个互相抗衡的国家喻为三足之鼎,意义在于三国互相抗衡,相互牵制。缺一国就有可能再少一国。
3、三足鼎立(拼音:sān zú dǐng li),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常比喻三国时期。
4、成语“三足鼎立”的意思是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出处:该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是“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5、成语名称:三足鼎立 成语发音:sān zú dǐng lì 成语释义: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成语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