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是什么

1、岳飞的故事:岳母刺字 岳飞小时虽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当时,北方金兵常攻打中原。母亲鼓励儿子报效国家,并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孝顺的岳飞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诲,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2、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

3、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出生于北宋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的一户佃农家里,青年时代,正遇上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

精忠报国是历史故事成语吗

精忠报国是关于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成语故事,也是历史典故。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精忠报国 是一个汉语成语,注音是jīng zhōng bào guó,出自中国历史人物(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典故。它形容精心忠诚,报效祖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近义词:尽忠报国。反义词:卖国求荣。语法: 联合式;一般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爱国。

岳飞出仕之前,其母在其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字,以期岳飞日后能够为国竭尽忠诚。这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典故之一,常用以教育,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精忠报国是对岳飞的评价。 ⑤ 精忠报国成语典故 精忠报国的成语典故 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汤阴县岳家庄的一户农民家里,生了一个小男孩。

精忠报国是一个成语,出自中国历史人物的典故。它形容精心忠诚,报效祖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精忠报国的故事:岳母刺字: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岳飞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岳飞少年时期,为人沉厚寡言,常负气节。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书。曾拜周同为师,学习骑射,能左右开弓。

精忠报国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精心忠诚,报效祖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出自中国历史人物(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典故。

精忠报国指的是谁

1、精忠报国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中国历史人物——南宋爱国抗金名将岳飞的典故。现在一般用来形容驻守在条件艰苦环境下的战士,比如边疆战士、维和警察、消防战士等等。岳母刺字的故事,宋人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之孙岳珂编纂的《金佗稡编》也没有记录。

2、精忠报国的主人公是岳飞。精忠报国这个成语《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其意思是精心忠诚、报效国家,为国家奉献一切,形容非常爱国。

3、是精忠报国而非尽忠报国。精忠报国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岳飞。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他一生致力于抵御外敌入侵,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他忠诚勇敢,智勇双全,深受人民爱戴。岳飞在抗金战争中屡建奇功,其忠诚和报国之志被后人广为传颂。

4、精忠报国指岳飞。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

5、精忠报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铁面无私…读着它们,你会想起谁苏秦茅以升李时珍詹天。志存高远指的是钱学森,精忠报国指的是宋朝的岳飞,大义凛然指的是李大钊,英勇无畏指的是邓世昌,铁面无私指的是包拯,刚正不阿指的是西门豹,视死如归指的是刘胡兰。这些英雄人物值得我们铭记。

6、四年级学习的内容中,“精忠报国”的人物是指岳飞。岳飞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将领和民族英雄。他多次率领宋军成功击退金军的进攻,为保卫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做出了巨大贡献。岳飞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还非常关心士兵,亲自为士兵疗伤治病,深受士兵们的爱戴。

精忠报国的典故

精忠报国的典故源自《宋史·岳飞传》。 精忠报国是一个汉语成语,它源自南宋时期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的典故。 该成语形容的是精心忠诚,报效祖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岳飞是精忠报国的典故主人公。

精忠报国故事梗概:岳飞是南宋的着名的军事家,抗金名将,他那精忠报国,光彩照人的故事千百年来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岳飞从小勤奋好学,文武双全,就在岳飞20岁那年,金兵侵犯中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岳飞是个爱国的热血青年,他决定奔赴战场,杀敌报国。

由来 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死。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以报国为志,终身报效祖国。

历史典故中的人物:精忠报国这个成语出自南宋爱国抗金名将岳飞的故事,形容他精心忠诚,报效祖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七年的时候,岳飞觐见皇帝,皇帝向岳飞问道:“爱卿获得过上好的马没有?”岳飞回答说:“我原有过两匹上好的马。一匹马每天能吃几斗草料,喝一斛(当时以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泉水,然而如果草料不是精制品、泉水不清洁,那么它们就不接受。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二·游酆都胡母迪吟诗》:“岳飞精忠报国,父子就戮。”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十二回:“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成语典故:公元1103年,岳飞出生于一个农家,传说岳飞出生之时有大鸟飞鸣掠过屋顶,所以取名“飞”,字“鹏举”。

精忠报国的典故出自哪里

“精忠报国”的意思是指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该成语构词方式是联合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精忠报国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唐·李延寿《北史·颜之仪传》。成语典故 公元1103年,岳飞出生于一个农家,传说岳飞出生之时有大鸟飞鸣掠过屋顶,所以取名“飞”,字“鹏举”。

精忠报国的典故出自:《宋史·岳飞传》。精忠报国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中国历史人物南宋时期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的典故。精忠报国形容精心忠诚,报效祖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岳飞简介:精忠报国的主人公是岳飞。

精忠报国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唐·李延寿《北史·颜之仪传》。最早出处 唐·李延寿《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衍生典故 元·脱脱《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后人据此引申出成语“精忠报国”。

精忠报国的典故源自《宋史·岳飞传》。 精忠报国是一个汉语成语,它源自南宋时期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的典故。 该成语形容的是精心忠诚,报效祖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岳飞是精忠报国的典故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