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止戈为武的成语典故
1、楚庄王“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潘党(楚国大夫)认为楚庄王战胜了敌国,应该让敌人的后代都知道,不要忘了楚国的威风。而楚庄王告诉潘党:“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合成的,真正的消灭暴乱,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这才是真正的武功。
2、止戈为武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典故。当时楚国进攻郑国,郑国向晋国求救,晋国派遣大将栾书领兵救援。晋楚两军在邲地(今河南荥阳北)交战,最终晋国失败。在战争中,晋军将领赵旃为了避免更多的流血冲突,采用了一种以和为贵的策略,向楚军提出了议和。
3、生逢其时,枉负堂堂七尺之躯苟且偷生,怎是男儿所为?乱世军人就该用自己的热血和英勇从而止戈为武,争来国家的稳定,百姓的安宁。4) 虽然华龙出手辛辣,不过那是面对与他的敌人,那些想要杀他的人,然而在他的心中,永远都记得那么几个成语,崇德尚武,止戈为武。
4、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我功。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止戈为武,作为成语,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并不多,但它却包含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武功呢?不是打过多少胜仗,而是止息兵戈。
止戈为武的典故出自哪位政治家?
来源 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 安民和财 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自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一定的作用。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最早提出这一著名的论点。书中记载:潘党曰:“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庄王“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潘党(楚国大夫)认为楚庄王战胜了敌国,应该让敌人的后代都知道,不要忘了楚国的威风。
你问的是其德昭昭,其志烈烈出自哪里吗?刘备为君。刘备为君原文为,以乐为章,止戈为武,是为章武。其德昭昭,其志烈烈。是为昭烈。刘备,字玄德,汉族,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涿郡涿县,相传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熊掌难熟”、“止戈为武”中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1、楚成王。楚成王是一位强国富民的国君,他在位时励精图治、开疆拓土,敢叫板春秋霸主齐桓公,打败了另一霸主宋襄公称雄中原,楚国也因楚成王而愈发强盛,但他最终自缢而死了。英雄也有暮年时,楚成王人生的最大悲哀,是在垂暮之年死于儿子之手。
2、大家都知道熊掌是棕熊的手掌,在有枪有刀的现代都有可能杀不死棕熊反而被它反杀,更别说古代了。而且熊掌制作工艺相当麻烦,所以说有人就认为,这是楚成王故意拖延时间,可能他还有什么后手,只可惜楚穆王看破了他的计划,将他杀死。第二种说法则是,采用形音。因为熊掌也算是手掌,只不过是熊的。
3、《左传》记载:晋灵公曾因“宰夫腼熊蹯不孰,杀之。”这又是 一例。《史记》中载:晋贵族赵盾“食熊蹯不孰杀宰人”这是三例。 统治阶级的残忍 自不待言,而熊掌难熟,这的确也是事实。 不过,到后来,历代的厨师在实践中摸 索出了许多烹制熊掌的方法。
4、潘姓的始祖是姚重华。潘姓源于姚姓,是上古舜帝姚重华后裔,是以国名为姓。《史记》《中国姓氏》记载,舜帝生于姚墟,因姓“姚”,建都于潘地(今北京延庆)。后将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商王朝时期,舜帝后裔建有潘子国,到殷商末期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而姓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