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秀甲园历史典故
1、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朝皇帝康熙帝第五次进行江南巡游,他的足迹落到了现今松江区的城西中山西路的西塔弄底。在那里,他为当时63岁的尚书王顼龄特别购置了一处房产,这处房产曾属于明朝内阁大学士、松江出身的徐阶的弟弟徐陟。为了表彰王顼龄的贡献,康熙帝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名为“秀甲园”的府邸。
2、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3、豫园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老城隍庙、豫园商城相连。它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系潘氏私园。豫园始建于一五五九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豫园值得一看。
4、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
松江四鳃鲈文化典故
他将鱼买下后,放生在秀野桥下,这6条被放生的塘鳢鱼传为变成了四鳃鲈,成为松江四鳃鲈的最早祖先。
松江四鳃鲈的神话故事与历史典故深深融入了当地文化。吕洞宾的点化,赋予了四鳃鲈非凡的起源,他在秀野桥旁的餐馆中,以朱砂绘出两腮的纹饰,使得原本普通的塘鳢鱼变成了四鳃鲈的原型。三国时期,左慈的“空中钓鱼”幻术,让曹操品尝到了四鳃鲈的神奇,这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广为人知。
据《后汉书·左慈传》记载:一日,曹操在宴会上说:“今日盛会,珍馐略备,所少者,松江鲈鱼耳。”术士左慈在鱼池边垂钓,当场钓出十尾大鲈鱼,正是奇异无比的松江四鳃鲈鱼,当场烹煮,鲜香四溢。
南宋诗人范成大赋有“西风吹上四鳃鲈,雪松酥腻千丝缕”的佳句,对松江鲈的色、香、味尽作了赞美之词。自古以来,前往松江品尝松江鲈的人不计其数,尤其是在清代,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南巡时都曾品尝过松江鲈,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将其誉为“江南第一名菜”。
另外辛弃疾的词中曾多次以鲈鱼和莼菜来形容自己矛盾的心理,有许多名篇中有此典故。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做诗文《江上渔者》,就是有关松江鲈鱼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华亭鹤唳的典故
1、华亭鹤唳,这个典故源自庾信的《哀江南赋》,讲述的是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故事。陆机,出身名门,曾经历吴国的灭亡和晋朝的统一,他在华亭隐居,过着如山林野鹤般逍遥的生活。然而,当晋王司马颖征召他入京担任要职时,他深感责任重大,但又不愿违背初衷。
2、华亭鹤唳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这个典故讲述的是陆机在临死前听到华亭的鹤唳声,感到深深的悔恨和哀伤。陆机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陆逊的孙子,才华出众,被誉为太康之英。然而,他因为卷入一场权力斗争,被诬陷谋反,最终被杀。
3、据传,在西晋时期的一位高官贵族陆机,曾经在华亭这个地方留下了动人的琴声鹤鸣的故事。陆机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琴音优美动听,尤其是在华亭的那片竹林里弹奏时,鹤鸟随着他的琴声起舞,场景颇为雅致。这一美妙的景象被人们传颂开来,形成了华亭鹤唳的典故。
4、华亭鹤唳的典故是关于西晋名士陆机的。其相关内容如下:含义:华亭鹤唳指的是华亭谷的鹤叫声,表示遇害人对人生的眷恋之情。另一种解释是,华亭鹤唳就是后悔当官追求富贵,官场受挫的意思。且随缘,去往无心,冷眼华亭鹤唳。
松江市是哪个城市的
松江是上海市的,松江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历史文化悠久,有着上海之根的称呼松江位于黄浦江上游,东与闵行区奉贤区为邻,南西南与金山区交界,西北与青浦区接壤松江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内上海市西南部,地处东经。
松江市,位于上海市西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还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和现代化的娱乐设施,是一个适合各种游客探索的好地方。下面将介绍松江市的几个值得一游的景点:方塔园 方塔园内有一座方形的佛塔,是松江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松江市属于上海市管辖。在解放前,松江市属于江苏省管辖,但在1958年,中央决定将松江市与上海市合并,成为上海直辖市的一部分。松江市历史悠久,遗留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展现了独特的史前文化。此外,松江市被誉为国际花园城市,以其优美的环境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松江市位于中国东部,确切地说,它不再属于任何一个省份,而是上海市的一个行政区。在历史的长河中,松江市曾隶属于江苏省,但1958年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它与上海市合并,成为上海市的组成部分,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被赋予了“上海之根”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