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唐朝的从“府兵”到“募兵”是怎样的演变?
- 2、中国历史上有关“兵农合一”的史实及原囥
- 3、关于隋末唐初军队体制的问题。
- 4、均田之制及其评价发展
- 5、均田制产生的原因
- 6、隋朝开皇初年,均田制跟府兵制有什么关系?
唐朝的从“府兵”到“募兵”是怎样的演变?
1、这样一来,府兵既是士兵,又是均田农民,实现了彻底的兵农合一,寓兵于农。 隋末动乱,府兵组织解体,一部分府兵被军阀掌握,变成私人武装。唐朝建国后,又恢复府兵制度。到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经过多次整顿,府兵制进入全盛时期,一直到8世纪初年,府兵在宿卫和征战当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2、唐玄宗时,为了增加军事力量,决定实行募兵制。寓兵于农变成了兵农分离,使军人单独成为了一个专门的职业。同时内地与边疆重镇的兵力部署也不一样:外重内轻。募兵制基本上是由国家供应粮食,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的消耗,有利于 生产的发展。
3、唐朝的从“府兵”到“募兵”的演变,是随着国家安定与经济繁荣的背景而发生的。均田制与府兵制是隋朝和唐朝前期实行的两项重要制度,它们在当时的治乱兴衰中互为影响。均田制起源于北魏,府兵制形成于西魏、北周,它们都是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并在隋以前的北方各朝中实行。
4、因为府兵、兵募大量逃亡,社会上流民激增,所以,开元二十五年,经过一系列的实际尝试,玄宗正式下诏废府兵制,实行募兵制,开元二十六年,转型完成。主持这次转型的就是臭名昭著的李林甫。
5、由于府兵在折冲府内皆有田地,收入,所以他们绝大部分都需要自备武装等。而另一部分的募兵指的就是在战时,唐朝中央政府还要向全国征发士兵,这些士兵就是兵募,也叫征人。情理上,兵募采取先富后贫、先强后弱、先多丁后少丁,国家配备装备。不足的自己补充为原则,当然,这一原则逐渐被破坏。
6、唐朝前期军队 而募兵制呢,顾名思义,就是职业军人,国家出钱征兵,给军人发军饷,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兵吃粮便是指募兵制。而唐朝初期的府兵制到玄宗时期转变为募兵制,则主要有经济与军事两个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府兵大量逃亡 府兵制的前提是农民要有土地,政府实行均田制。
中国历史上有关“兵农合一”的史实及原囥
1、所谓兵农合一,就是既当兵,又从事农业生产,是农民。府兵制:府兵制创建于西魏,北周时得到发展,是与均田制结合的兵农合一的军制,府兵不列入州县户籍。
关于隋末唐初军队体制的问题。
隋末唐初军队体制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 隋唐的府兵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兵农合一的封建兵役制度。在隋朝以前,府兵和家室、土地自成一个系统,不归州县管理这在战乱不息、军队调动频繁的时期是不可避免的 。但因军人隐匿户口,不纳租税,隋文帝便把军人的户口编入州县,不再实行军民异籍。
隋唐时期府兵制的建立与转变 隋唐时期的府兵制是在均田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兵农合一的封建兵役制度。在隋朝以前,府兵及其家室、土地自成一个系统,不归州县管理。这种制度在战乱和频繁调动军队的背景下是不可避免的。
军人称“卫士”。卫府制度趋于完善,中央集权在军制上得到加强。在皇帝直接统辖下,全国府兵由12卫分领,设立12卫府。每卫府统1军,置大将军1人,将军2人;虎贲郎将四人,虎牙郎将六人。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将十二府增改为十二卫四府,合称十六卫府或十六府(后人习惯上也称十六卫)。
均田之制及其评价发展
1、评价:均田制是国有与私有并存的土地制度,桑田可以买卖,使土地兼并不可能被抑制;授田来自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使得豪族地主的利益没有触动,他们还可以通过奴婢、耕牛的授田占有更多土地。
2、北魏太和九年(485年),朝廷推行了“均田制”,旨在分配无主荒地给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可获40亩种植谷物的露田,女子减半,为20亩。露田按休耕周期加一或两倍,奴婢和拥有耕牛者可额外获得土地。男丁每头牛可得30亩露田,每户限4头。土地不可买卖,年老或身死后需归还官府。
3、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具有两重性,既包括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又包括土地私有制。均田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唐太宗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4、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
均田制产生的原因
原因:中国古代北魏至唐前期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西晋末年,中国北方 北魏孝文帝 在长期战乱之后,户口迁徙,土地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
B 本题旨在考查对北魏均田制实行原因的认识和综合、归纳能力。A、C两项都是均田制出现的背景不是直接原因,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隐庇户口,直接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赋税收入。B项与题目要求相符,D项显然与当时的实际不符。
原因: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作用: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利于社会的稳定等。
隋朝开皇初年,均田制跟府兵制有什么关系?
1、开皇初年,又将乡兵编入府兵,其首领转为府兵将校,以削弱地方势力。灭南陈后三个月,鉴于国内形势趋于平稳,文帝下诏:除禁卫宫廷及戍边所用兵械外,民间所藏一概销毁,第二年,又诏令军人编入地方户籍,但同时又置于军府的统一管辖下。这是府兵制的一次重大改革:即由兵农分离,到逐渐合一。
2、在北周时已“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府兵已从均田农民中招募,军队对均田户放松了。这说明府兵制已开始与均田制结合在一起了。隋初,隋文帝为加强军事力量,销兵重农,安定天下,也就有必要对府兵制进行改革。
3、隋唐的府兵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兵农合一的封建兵役制度。在隋朝以前,府兵和家室、土地自成一个系统,不归州县管理这在战乱不息、军队调动频繁的时期是不可避免的 。但因军人隐匿户口,不纳租税,隋文帝便把军人的户口编入州县,不再实行军民异籍。
4、隋唐时期的府兵制是在均田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兵农合一的封建兵役制度。在隋朝以前,府兵及其家室、土地自成一个系统,不归州县管理。这种制度在战乱和频繁调动军队的背景下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由于军人隐匿户口,不纳租税,隋文帝将军人户口编入州县,不再实行军民异籍。
5、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均田制: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身死后还给官府。两者的关系为:府兵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在唐朝时发展逐渐完善。
6、中国历史上,军事动员的后备制度有着深远影响。西魏时期,宇文泰创立的府兵制是早期的重要阶段,大统年间开始实施,延续至隋唐,约两百年间,它规定了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的原则,强调兵将分离,即兵不识将,将不知兵。